用行舍藏

  • 作者:刘彦希
  • 来源:
  • 时间:2015-05-24

用行舍藏

 

       孔子曾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自古以来,这似乎是许多文人志士一直向往追求的处世态度。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隐退,如此豁达随性的心境,世上也并无几人吧,更何况哪朝哪代,当“用”的游戏规则被打乱了,论行还是藏都显得毫无意义。但不管于谁来说,用也好,弃也罢,有着“用行舍藏”的心境仍是必要的。

 

       其实仔细想想,历朝历代的优秀士子都在求用,而非客观性的任用。杜甫在历经两次应试失败后仍没有放下政治抱负,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等到他被授予一个小官时,杜甫已年四十四。孟浩然亦是如此。他滞洛三年一无所获,四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却落地,落得了不得志的心结。有太多太多的文人都追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想被任用想出头,始终做不到用行舍藏。人生的辉煌并不是只有通过求仕可以获得,奈何不像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范蠡般急流勇退与西施泛舟于五湖之中?

 

       用行舍藏,他围绕的永远都是人生的进与退的问题。被人任用时就好好干,无人任用时也不用绝望,它并不代表你未被赏识,不如退一步去过新的生活。就拿孔子本身来说,他“用行”时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使他的祖国大治,其他大半辈子,孔子都处于“舍藏”的状态,他育人授德,兴办私学,与弟子们周游列国,真实的达到了最好的人生状态。

 

      人若知我,必鞠躬尽瘁;人若不知也不愠。此时,用行舍藏又是一种该放手就放手的潇洒。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着魔时,忘却了那个被他无情抛弃的原配夫人张幼仪。由于两个人属于包办婚姻,恰好徐志摩又接受了西方开放文化,所以张幼仪一直得不到正眼相看,但她对家务、孩子都是亲力亲为,可以说,她把精力都付之于家庭。待她离婚后,她没有抱怨过徐志摩,甚至没有恨。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在徐志摩出事后,她一手接管照料曾经的公婆以及失去丈夫的陆小曼。世人笑她傻,她却说,在徐志摩一生中遇到的女人中,她最爱他。她“用行”时,把爱与精力全部给了家庭,她“舍藏”时,把爱用来珍藏怀念。她放手了自己的爱情,却也是收获了世界留给她的温存。张幼仪用她的潇洒人生态度诠释了“用行舍藏”的另一种境界。

 

       是行或藏,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用之则行”用的是自身行的是顺境,自然做起来就不难。在如此的顺境中,就该风行天上、雷滚四野,有多大能量就使多大能量。顺风顺水,正好漂洋过海。这样的顺境可能是“生恰逢时”,也可能是育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相比之下,舍之则藏,就是很困难的事了。总有不恰当的时间,总有人锋芒太显眼,如何藏?而往往此时,处境亦非常人所能控制,天地之中已无容身之处。在这个时候,就像黑夜来临太阳要避开,就像冬天来临树叶要凋零,是不得已的事情,为了自己,必须要藏得毅然决然,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如果说一个人在“用行”时辉煌一时,那无非是时势造就,而如果在“舍藏”时能退得利索,恐怕只有胸襟开阔、心怀大义的人才能做到,那么这个传奇也会成为一段佳话,人人相传。在顺境时,我们可以独善其身,可以好好表现一番,那么在逆境中,是进还是退呢?进可以让人理解为大无畏的精神,但结果呢,只会让自己困于牢笼之中。唯有退方能寻得一番桃花源。

 

        用行舍藏,“藏”不是永远的躲藏和消遁,而是一种涵养,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是行是藏,全由心生。

 

 

作者:  刘彦希     白鹿编辑:顔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