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使臣张骞

  • 作者:贺梦功
  • 来源:
  • 时间:2017-05-08

西域之使臣张骞

——根据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改编

 

 

    平凡的人若想成为不平凡的人,就要勇敢的去成就一件不平凡的事,或者说,一件别人不敢去尝试的事。

 

(一)走廊

       2100年前,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看似风轻云淡的日子。

      

      在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一百二十公里之外的甘泉宫内,气氛异同寻常——

       ——汉武帝刘彻心中汹涌澎湃,文武百官正襟危坐——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一个使团即将出使一个未知的地域。

     

      而这个平淡的日子也将由此变得不平淡,从而被载入史册。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着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一个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汉武帝刘彻十九岁;使臣张骞二十七岁。(张骞的年龄史无记载,此是根据历史事件的推论)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得到了印证。之后骁勇善战的霍去病也“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证明了这句话。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不仅仅只是个地名,更是一个风险重重但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张骞能知道的是,此番西去的路上必定会充满艰辛和不测,甚至会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但心中涌出的一股勇气,让他毫不犹豫的选择面对危险。但他不会知道的是,就当他转身的那一刻开始,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此次西行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也由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会忘记曾经和他展开过生死搏杀并成就了他的那些对手,汉帝国的一个个英雄用行动证明了这个道理——正因为这条通道当时被强大的匈奴王朝控制,为了夺取河西走廊,因此在这儿涌现了张骞,霍去病等一批批彪炳史册的盖世英雄。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甘肃省。它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如同甘肃脊梁一般的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它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这儿的地势山高谷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为其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唤作——“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不仅仅是一条贯彻南北的大通道,更是历代王朝兵家必争之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这个世界上,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形成和盛行西风的深入形成了丰沛山区地形雨,这些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黑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侧分别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如母亲一般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无数动物植物在这儿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直到今天,河西走廊仍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使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的交通地位一目了然——它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正因为如此,以至于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了要从这里穿过。
 

  

(二)匈奴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而对于生活在中原王朝的人们来说,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则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这个帝国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
   

 

      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刘彻,登上皇位。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皇帝这一年才16岁。

 

 

       由此开始,这位年轻的皇帝开始了对汉帝国长达54年的统治。

        

       汉帝国也由此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繁荣时期。
    

   

       到刘彻登基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从公元前154年开始,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大刀阔斧的使用行政经济手段——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的“七王之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一个国家民族受外族人所欺压,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所不能忍受的,这就和70年前我们不能忍受日本人的欺压,举全民族力量抗日一样。
       

 

       自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他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而北面和西面则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这个强大的游牧王朝——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新生的汉帝国饱受其折磨,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带领他的部队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也正是在这个成王败寇的时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范围一度超过了我国现在的国土面积。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如一只饿虎一般,虎视眈眈的俯瞰着东亚腹地。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汉帝国建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豪情万丈,御驾亲征,亲自率军营救,不料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将士视死如归,谋士猛将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但却因被围缺水缺粮险遭全军覆没,幸得陈平之计才成功逃脱。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岂料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未及的。
 

 

       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希望以此来换取片刻的和平。
   

 

       但是,事与愿违,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壮志踌躇的年轻皇帝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机会就在这时出现了——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无奈兵力不足,力不从心。
   

 

        于是,迫不得已的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倘若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解除北方的威胁。

 

 

         但令年轻的汉武帝遗憾的是,在他的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都一无所知。
   

 

         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的通道可以通往西域。
       

      

         于是,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

 

 

         这是一个宏伟的构想,由此引出了一位位流传千古的军事家,汉武帝也因此成为千古一帝。

 

(三)重任

 

        基于穿越河西走廊联合月氏部落共同击败匈奴的战略意图,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这个人必须要是智勇双全的能人,因为他要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并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的河西走廊已被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控制,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好机会,更是一件对中原王朝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并隆重饯行了张骞。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位于祁连山脉中段有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它叫扁都口。在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这条道路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曾有个叫张骞的年轻人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开始漫长的西行之路。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已经走出帝都长安一千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他们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还要残酷——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路,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危险无处不在。

 

 

      当然,最大的危险还是莫过于匈奴的骑兵。
 

 

      因为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河西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实总是这样,害怕什么来什么——
  

 

       ——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和马蹄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张骞眼前,他们“嗷嗷”的狂欢着,手中的弯刀在头上盘旋。张骞他们试图反抗,但匈奴兵用一支支利剑使他们打消了这个念头。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匈奴兵把张骞一行捆绑押解向他们的营地走去,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张骞和他的使团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最后,他们被押解到匈奴王庭,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当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嘴角微微抽了抽,冷笑了一声,他阴沉着脸对张骞问道:汉匈之间的国情你不清楚吗?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
 

 

 

      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
 

 

 

      他心里明白,等待他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他已做好了忍受各种酷刑和死的准备。
 

 

 

      三年后,公元前135年五月,这又是一个要被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汉帝国发生了一件全国缟素的事——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而对于汉武帝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时,他终于可以放开一切束缚,自由大胆的管理自己的帝国。
 

 

      这一年,刘彻22岁。
 

 

      而张骞此时已经离开长安三年了,三年,汉武帝没有关于他的任何音讯。

 

      整整三年,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当年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但意外的是,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因为他们希望能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
 

 

     让匈奴始料未及的是,张骞,这块砧上鱼肉,竟然果断拒绝了。

 

     我们至今仍然敬仰张骞并不是他出使西域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的忠贞爱国。

    

       在汉朝,还有一个和他一样值得我们敬仰的人——苏武。

 

        时势造英雄。汉朝与匈奴的对峙,成就了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张骞的不合作与不妥协结果遭到匈奴士兵软禁,使他长时间失去自由。但这并不是件完完全全的坏事,因为这也给他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熟悉和了  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与军队备战的机会。

 

       这就为以后汉帝国夺取河西走廊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在匈奴人的营地关押的日子里,张骞发现,这个民族虽然有着不那么严密的军事组织,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当时来看更先进、更具攻击力的军事装备与战术,特别是他们的骑兵与弯弓。
 

 

      马匹对匈奴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们的生活中,马匹平时是交通工具,而战时则成为战马,它扮演着双重角色 。    

 

      而且,匈奴骑兵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来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轻便也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这样在战斗中既机动灵活,又有更强的攻击性。
 

 

      张骞在匈奴人的驻扎地里,勤勤勉勉,恪尽职守,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匈奴效力——除了投降叛国。

 

 

      貌似归顺的张骞让匈奴人感到自己的策略是奏效的,于是他们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戒备与管制。
  

 

      当然,这或许还与张骞的性格和为人有关。
  

 

     据史料中记载: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匈奴人都很喜欢他。(班固《汉书 张骞传》:“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匈奴人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对中原家乡情感的瓦解。最坚固的城堡往往是从里面被攻破的,对人来说也一样——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为妻。
 

 

     尽管我们翻阅所有的历史典籍都没有发现有谁曾记载过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历史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美好的爱情,才带给了张骞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或许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所以说,爱情是伟大的,爱情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但这种力量并没有让张骞屈服。

 

     可能在他的心中,事业比爱情更重要。

 

(四)反击

 

       时间在不经意间缓缓流逝。
 

 

      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人军帐中的张骞对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这为以后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骞发现,在匈奴人眼里,祁连山是无比神圣的——匈奴语中的“祁连”就是“天”的意思。这片神圣的土地曾是月氏人的家园。
   

 

      在那个纵横驰骋的时代,河西走廊无可比拟的高原气候和丰美的水草能培育出优良的战马。而拥有了优良的战马,也就拥有了向更远处开拓的力量和速度,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尤其重要。
   

 

      为了得到这块令人垂涎三尺的肥肉,从公元前201年开始,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就不断领兵南下。
   

 

      终于,单于如愿了——不堪袭扰的月氏人被迫西迁——

 

 

      ——匈奴人的铁蹄由此踏入了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天然牧场。
 

 

 

      中国有句老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河西走廊统治者的更迭验证了这句话,几年后,霍去病又从匈奴人手中夺去了这块天然牧场。

 

 

      但现在,河西走廊在匈奴人手中,他们把握住了河西走廊就如同握住了一把直插汉帝国西部边境的利剑。

 

 

      这把利剑就像汉武帝的噩梦——
    

 

      ——汉武帝一次次的从噩梦中惊醒。
 

 

 

     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梦到河西走廊,梦到血腥的厮杀,梦到枪刺与马蹄,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

 

 

     他不知道路在何方,更不用说该往哪儿走。

 

 

    转眼便到了公元前133年,张骞已经出使西域的5年了。
   

 

    五年的时间已经慢慢吞噬了汉武帝的耐心,他决定不再等待张骞使团的消息。

 

 

    汉武帝召集群臣,就如何应对匈奴的战略进行廷议。 
 

 

 

    5年来,汉武帝一直率领他的帝国韬光养晦,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大力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他严厉督促各地行政官员广泛搜寻并储备良马,并选拔了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展开军事训练。
 

 

 

     汉武帝刘彻决心已定,他召开廷议,即便是张骞杳无音讯,或是孤立无援,也要凭一己之力,开始对匈奴的反击。
 

 

     不出汉武帝所料,这次廷议中,汉帝国的文武大臣们对汉武帝的提议全票通过——一致同意停止执行先帝们奉行的防御战略,反击匈奴。

 

 

     汉帝国就如同一个苏醒的巨人开始站起来了。
 

 

 

     汉武帝刘彻计划御驾亲征,亲率30万大军,以和亲为诱饵,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给匈奴一个沉重的打击。
 

 

 

     但没想到的是,如此缜密的谋略战术会出现消息泄露,导致这次被称为“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被迫中止。虽然“马邑之谋”并未成功,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刘彻,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即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一幕围绕争夺河西走廊的政治谋略与军事行动的大戏逐渐走向高潮。
 

 

 

      不知不觉,又过了四年,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次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不再忍让——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
 

 

 

       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反击。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汉武帝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出击——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

   

 

       这是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汉武帝对此信心满满。

 

 

       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四路大军中,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兵七千;李广兵败被俘,最后佯死逃回。但还有一支军队凯旋归来——由车骑将军卫青领衔的一支大军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不仅歼灭匈奴数千人,并且在汉帝国的军史上书写了首次俘虏匈奴将士近千人的历史。
    ——这就是历史上名噪一时的“龙城之战”。

 

 

     这让汉武帝心中得到些许安慰,但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汉武帝心中更多的是,哀叹。
 

 

 

      汉武帝明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汉武帝现在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
 

 

 

      张骞已经出使西域九年了,九年前,当他选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满怀期待,充满憧憬,可现在,他不知道杳无音讯的张骞不知是否还活着?

   

 

      ——汉武帝心中的期望和眼中的憧憬在时光的消磨中一点点的熄灭。

 

(五)使命

   

      时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和他的妻子生活了九年。九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和信仰。
 

 

      但倔强的张骞没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会偶尔眺望东方,那是他中原故乡的方向,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

 

       张骞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他逃跑的机会。终于,时机渐渐成熟,他下定决心——那是一个看上去很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虽然他在表面上装饰的是那么平淡无常,但他那细心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一丝异样。

 

 

      她隐约感觉到,这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可能将永远不会再回来。但她没有阻拦,更没有上报。

 

 

      这是一个识大体,顾全局的女人。或许,这是源于一种叫“爱”的东西吧。
 

 

 

       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 。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一千年以后,盛唐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咏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壮语,而此时的张骞早已有了这份豪情。
 

 

 

        此时,月氏人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支一大部分月氏人选择西迁,他们背井离乡,途经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他们被称作小月氏。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他要寻找大月氏。张骞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几乎绕遍了整个塔克拉玛干。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
 

 

       他们所经之地,不仅人烟稀少,而且水源奇缺。张骞他们不得不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或许当时他并不知道,他脚下的那块土地,叫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
 

 

      不知者无畏,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从这里穿过,奔向心中的西域。
 

 

       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两千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

 

       这段路程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朝官员时,他格外地惊奇和钦佩,但一码归一码,当张骞谈及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的提议时,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大月氏部落已经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经无意东还。

 

       这让张骞心中不免有些失意,更多的是,失落。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大月氏王。

 

 但得到的回复却一次次让他失望。

 

 尽管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他途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

 

他发现,西域社会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草木、畜产都与中原同,收获最大的是,在这里有一种名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其高大俊朗,马蹄腱爽,日行千里,绝非中原所见。

 

       优良的战马正是汉帝国所缺乏的,几年后,少年将军霍去病满足了张骞的心愿——把这种马引入了中原。
 

 

 张骞心里明白,如果打通了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 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带着这样的想法以及那些来之不易的情报和资料,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有了来时的教训,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绕道河西走廊,希望可以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
 

 

   张骞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再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但让人无法预测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
 

 

   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羌人把他抓获,献给匈奴,他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
 

 

   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

 

 

      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这实在让人咋舌。

 

 

        张骞被押送到在匈奴人的营地里,他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
  

 

        时光漫漫,公元前126年冬。
  

 

       这一年,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各个王子为争夺皇位开始明争暗斗,各个党派开始相互排挤,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时也是个难得的机会,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
 

 

       这一次,张骞的妻子,那位善良的匈奴女,终于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

 

(六回归

 

 

       这是个值得庆祝的年份——公元前126年,使臣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神奇归来。帝都长安为之轰动。

 

       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巍峨耸立的长安城时,他缓缓弯下膝盖,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从甘泉宫出发那一刻算起,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26年,整整十三年了,一个十三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遗忘的男人,突然像穿越时空一般,活着回来了。
 

 

        而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刚出使时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现在这个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当年出使的那支上百人的使团,现在回来的也只有他,堂邑父、匈奴妻子,还有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那些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和信仰。
 

 

        汉武帝邀请张骞将西域诸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向自己及文武百官做详细汇报和叙述。
 

 

        张骞的讲述,让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张骞13年起伏跌宕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 理大发现。

 

 

        这个地理大发现的重要性在当时并不亚于一千五百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兴趣,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司马迁在书中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 名至实归。
  

 

        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跨过黄河,越过巍蛾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兴奋的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但,还有一个人不容我们忘记,就是那个善良的匈奴女。
 

 

       可惜,翻遍所有历史典籍, 都找不到这位善良妻子之后与张骞的点滴故事,费尽千辛万苦,最终只是在相关的历史典籍里查找后得知,一年后,这位善良的匈奴的女子染病故去。
 

 

       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女人,带给了张骞一段最美好的爱情和回忆,才使张骞不再孤独——即便过了两千年,我们还是愿意一厢情愿的相信这个美丽但又凄惨的爱情故事。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因为这些资料将不仅仅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更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决心。
 

 

       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

 

 

       后来的卫青、公孙敖、霍去病用行动也证明了这一切。
 

 

       虽然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 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宏伟的国家战略。
 

 

        3年后的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的春夏之交。
  

 

        汉武帝晋升卫青为大将军,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同时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
 

 

        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卫青的这两场战役,不得不感谢这个出使过西域的勇士,张骞就像卫青的一名军师,正因为有了这个军师,卫青才知道水草茂盛的地方,军士和马匹才不至于劳累疲惫(司马迁《史记》:“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赏封张骞为“博望侯”。

 

 

       这是张骞应得的,这种荣耀他受之无愧。
 

 

       至此,张骞完成了汉帝国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河西走廊和西域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尾声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
   

 

       在2100年前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星球的亚欧大陆上,几个帝国的历史兴衰故事正在轮番上演——位于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盛极一时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而西亚的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
   

 

      在更遥远的欧洲南部,一个横跨亚欧非大陆,名叫“罗马”的伟大帝国已经诞生并在迅速发展。历史巧合的是,罗马的东征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汉帝国的西征,在几乎同一时期遥相呼应。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对决已愈演愈烈,即将进入一场你死我亡的生死大搏杀。
    

 

      打通河西走廊进一步控制西域,挺进更加广阔的世界正成为这个中原帝国越来越清晰的宏阔梦想。

 

 

      而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建设,则由此引出了一位彪炳史册,流传千古的少年英雄。

 

 

   他叫霍去病。

 

 

作者:贺梦功                                                                     编辑:黄燕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