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雷志明 李尚林 张洛菲 范金艳 摄影 邓楠)7月5日至7月14日,湘南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三维建模赋能红色文旅,数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顺利完成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打造了数字化沙洲展示平台,弘扬沙洲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用眼睛见证历史,用行动传承精神
“半条被子”故事是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初心使命的朴素表达,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为赓续半条被子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前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翻开半条被子历史,切身感悟军民鱼水情深。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采访了一位来此见习的讲解员,当提及为何会在众多岗位中选择讲解员这一工作时,她说到“讲解员是看似普通却十分关键的岗位,讲好半条被子故事精神,能更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革命本色和为民情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半条被子故事虽脍炙人口,但仍不及亲自走进这陈列馆切身感受这一段温暖人心的历史;见习讲解员也用她的实际行动向前来这里的游客讲解半条被子故事,在实践中传承半条被子的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集半条被子陈列馆素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讲解员工作场景
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半条被子”故事是湘南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把红色景点数字化能够无限拓展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空间,使其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吸引人,并提高实效性。
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利用无人机和VR全景拍摄等技术对红色沙洲进行数据数字化采集。采集范围包括“半条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民俗广场以及周围的传统湘南民居等建筑。随后,成员们整理并处理所收集的数据,并运用计算机三维建模技术,实现对红色沙洲的数字化平台展示。通过提供高度沉浸式的体验,推广沙洲红色资源、传播沙洲红色文化,实现对沙洲景区的数字赋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运用无人机拍摄
追寻红色记忆,不忘初心使命
为进一步了解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情境,实践团成员来到半条被子发生的旧址——徐解秀老人的家,对朱中雄老先生进行采访。朱中雄老先生是徐解秀老人的小儿子,据实践团成员了解,老先生每天都会在旧址为游客进行免费讲解。
在采访过程中,朱老先生带实践团成员重温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我认为这就是军民鱼水情,红军和老百姓都是心连心的,都是一家人。”这是老先生对这个故事最为深刻的理解,这不禁让实践团成员感到疑惑,究竟是什么让老先生坚持日复一日地在这里进行讲解工作呢?当提及这个问题时,老先生回答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把我妈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希望更多年轻人能为国家做贡献。”
实践团成员在半条被子故事旧址周围拜访了几位老党员,“听党话,跟党走”这是黄池菊奶奶在与团队成员交谈过程中对年轻人的忠告,黄池菊奶奶党龄已有60多年,她以此为训,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基层乡镇干部,为人民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实践团成员来到这里,追寻有关过去的红色记忆,跟着先辈的脚步重温历史,不忘来时路,在采访和拜访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

图为朱中雄老先生体验VR全景拍摄技术

图为实践团成员探访老党员
红色基因融科技,半条被子织未来
在沙洲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对人们的吸引力,以及人民对红色文化史的情感共鸣。实践团成员在沙洲进行了针对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游客对沙洲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将VR虚拟技术与红色文化旅游结合的看法。此外,团队成员也得知了当地居民对于“半条被子”故事以及红色沙洲这个湘南红色IP在推动沙洲近几年发展方面的感受,对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半条被子广场合影
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注入新动力,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实践团坚定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更加坚定。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领会到“半条被子故事”的精神内涵,将继续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编辑:徐子怡 审核:杨彦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