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220027
- 时间:2025-11-11
- 点击:65
- 来源:
文/胡可欣 欧阳文雨

薛冰华,中共党员,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报刊电子编辑》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1项--《媒体融合视阈下新闻学专业“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持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郴州公交移动电视节目编排现状与对策研究》,主持湘南学院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及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各1项,获湘南学院2012年度“优秀实验(实训)教师”荣誉称号,参编教材1部--《应用写作教程》,在《新闻界》《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北方文学》《南风》《湘南学院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消息、小说等各类文艺作品30余篇。
在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师生心中,“薛冰华”三字重若千钧。这个名字,连同那支笔、那颗心、那份一生不渝的教育情,在2025年秋天,如一枚沉甸甸的果实,坠入所有认识他、敬爱他的师生心中那片湖泊,激荡起无尽的哀思与崇高的敬意。
二十八载烛光:燃尽自身的守望者
10月16日上午,重症监护室内,病床上的薛冰华眉头紧锁。这位与病魔抗争九年的师者,用微弱几不可闻的声音说道:“我……在想……工作……”
他拿起手机,用尽全力拨通了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黄悠纯的电话,:“书记……我实在……坚持不了了……实习带队……恐怕去不成了……学生们的论文……指导……也得搁置……对不住……”他口中说着“坚持不了”,可直到生命燃尽的最后一刻,放心不下的依然是学生和工作。17日凌晨,年仅51岁的薛冰华,带着对学生、对讲台、对未竟工作的深深牵挂,永远阖上了双眼。

图为薛冰华实习带队
“等病养好了就继续去学校。”就在离世前一周,薛冰华打电话给黄悠纯坚定表示,不想放弃苏仙中学的实习带队工作,甚至已经和实习队队长协调好了排课安排。在实习带队期间,他总是随身携带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的授课表现、备课亮点与改进建议。“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人生至乐。”这句朴素箴言,道尽了他的毕生追求,也镌刻在每位受教学生心底。
抗癌六年,两千多个日夜,化疗让他的肤色变得黝黑,身形消瘦如枝叶凋零的老树。但只要踏入校园,他永远衣着整洁,面容清癯,头发一丝不苟。薛冰华的女儿哽咽道:“父亲每次出门,首要之事必是刮净胡子。他说,清爽干净,是对学生、对同事的起码尊重。”这份骨子里的尊严与自律,正是师者风范最朴实的注脚。
生病需动手术,他特意选在节假日;21天一次的化疗,他尽量安排在周末;病痛到步履蹒跚,他却依然坚持出席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薛冰华的女儿说道,“父亲常常延迟治疗,即便躺在病床上,他每天都会查看学院群里的消息和通知。”无数深夜,家中他书房的灯光总是最后才熄灭。妻子曾劝他多休息,他却回答:“只要还能说话,我就要上讲台。”这份对教育的敬畏与坚守,早已融入血脉,铸入骨骼。
薛冰华的女儿说道:“他曾说,自己没有为女儿留下物质财产,但却为我留下了一房子的书。”他留下的,何止书香著作?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踏踏实实做事,宽厚仁慈待人,至死不渝坚守理想。
薪火相传:为师者的精神托付

图为薛冰华指导学院青年教师
因身体原因,薛冰华将自己负责的《新闻编辑》课程交由青年教师陈茜接手。他将教案、案例资料、教学思路,甚至课堂节奏的把控细节一一整理妥当交到陈茜手中,手把手指导,让后辈站稳讲台。
“薛老师做事非常严谨认真,在给学生批改论文时,会精细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是新闻教研室的老师们对他的共同认知。作为毕业论文答辩组组长,即便身体极度虚弱,他仍带领团队高效完成毕业生从开题到答辩的全部工作。同事何姣玥回忆道:“每一篇论文薛老师都会认真对待,所撰写的小组意见详细中肯,从不敷衍。”

图为薛冰华参加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右一为薛冰华)
严谨之外,更有浸润人心的温柔。作为教研室主任,薛冰华分配任务前,总会深入了解每位老师的家庭状况与工作负荷,洞察个体差异。他知人善任,鼓励大家发挥专长;他民主集中,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凝聚团队共识。提及薛冰华,黄悠纯动情地说:“冰华温文尔雅、谦逊诚恳、与世无争、笑容可掬的样子,依然历历在目。”
平地立刊:在荒原上播种铅字

图为2001年4月25日《郴州师专报》创刊号
2001年4月25日,《湘南学院报》的前身——《郴州师专报》正式创刊。校报初创,条件艰苦:稿件稀缺、设备简陋、人员不足。薛冰华与同伴们白手起家,从零开始,搭建起这方校园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
27岁的薛冰华,意气风发。作为校报创始人,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校园新闻宣传工作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办公室没有电脑,他便以尺笔为戈,用热忱在纸上一寸寸丈量、勾勒版面;为保印刷无误,他亲赴工厂,寸步不离地“监工”,将严谨做到极致。
“那时没有电脑,稿件全靠手写。从记者伏案疾书,到薛老师逐字校对,再送到印刷厂人工输入、出样版、反复校对、送审、再校对,最后出菲林上机印刷。”校报第一批学生记者谭兴彦回忆道,“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每一个环节都浸透了汗水,错一个字,印出来就是千百份的遗憾。”深夜里,校报编辑部那盏长明的灯,映照着的正是薛冰华他们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身影。每一个被反复推敲的标题,每一处被精心打磨的字句,都是薛冰华与团队“白手起家”精神最温暖的注脚。
排版时,薛冰华既有视觉美感的追求,更有对校园热点的敏锐嗅觉。像是初为人母,他呵护孩子一般对待每一期报纸。他善于从读者视角出发甄选内容,让每一期校报都贴近师生生活,版式常变常新。同为校报创始人之一的曹峰在接受采访时,特意拿出当年的校报装订册,翻至2002年薛冰华负责的板块,言语间满是赞赏:“薛老师能力过人,审美独到。由他负责编辑的报刊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实现了真正的视觉化叙事。”
严慈相济:亦师亦友的执灯人
在学生眼中,薛冰华不仅是温和谦逊的师长,还是亦师亦友的兄长。他平日里言语温和、平易近人,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判若两人”。校报第一批学生记者李德志回忆起自己在校报工作时的情景,”那时我的初稿常常被薛老师修改得’面目全非’,但正是这种近乎重塑的打磨,让我真正理解了新闻写作的要义。“
学生记者谭兴彦的首篇文章《我的外教Kathy》同样历经薛冰华逐字逐句的推敲打磨才得以发表。“优秀的新闻稿件,需要实事求是、反复淬炼才能脱颖而出。”薛冰华常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他对新闻专业精神的执着和坚守。
薛冰华的影响远不止于几页报纸,他所点燃的新闻理想之火,照亮了许多学生的职业道路。学生记者谭兴彦在毕业时,便凭借在校报积累的采编经验,顺利进入郴州市广播电视台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媒体工作生涯。他坦言:“校报的工作经历是我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动力,薛老师的言传身教为我打开了职业生涯的一扇明窗。”
2003年12月15日,薛冰华负责编辑的最后一版校刊付梓,为其校报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此后,他虽不再直接参与校报日常工作,但他所奠定的专业标准、所传递的新闻理想,早已薪火相传,深深融入我校校园文化的血脉,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薛冰华,这位墨香深处的点灯人,用一支笔、一颗心、一份永不言弃的坚守,创办了校报。他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对真实、对表达、对专业的热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薛冰华他从不曾离开,而是化作秋夜里的一轮明月,用温和的光照亮每一位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编辑:张淼 符胜平
一审:孙丽 二审:贺炜鹏 三审:谭建伟
信息公开
阳光服务
财务
教务系统
湘南易班
学校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实景湘南
校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