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南:在天山脚下放飞青春牧歌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9-10-25

在天山脚下放飞青春牧歌

——记我校2014届优秀毕业生李泽南

胡娟  胡马


和群众一起植树


2017年7月18日,Z138次列车呼啸着跨过长江黄河,穿越秦岭昆仑,飞越戈壁荒漠,驶向乌鲁木齐。我校2014届优秀毕业生李泽南怀揣着“边关”梦想同100多名青年学子一路高歌,向天山进发。车外的天气炎热,李泽南的内心滚烫,他说,“在最好的年华,喝最烈的酒,做最热烈的事,和最热情的青年携手同行,这不正是十分幸福的事吗?”


给帮扶贫困户家上小学的孩子送去课外读本

给帮扶贫困户家上小学的孩子送去课外读本



 

“守住初心,才能见到风景”

2014年李泽南从我校文传学院毕业后进入了郴州市广播电视台《今晚八点》栏目做了三年电视记者,正当大家都看好他,认为他能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时候,他却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去新疆基层工作。

抵达新疆之后,他这一批从内地招录的青年学子先安排在阿克苏地委党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李泽南在分配的申请书上写道,“请组织将我分配到贫困县,分到偏远乡,我希望能到最艰苦的地方锤炼自身、磨砺品行”,也正是因为这份申请书,他与国家级贫困县乌什县、边境乡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情缘。

激情总是短暂的,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件事情、一个环境始终保持“初恋”般的悸动。从“林中之城”到西北边陲,这里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气候环境都与内地有着巨大的差异。分配到乡里的第一个月,李泽南就连续感冒腹泻了20多天。由于气候干燥,每天起来,他的鼻孔里都布满了血丝。机关食堂的“标准套餐”菜汤+馍馍折磨着这个向来不吃面食的南方人的胃。晚上在农户家下沉住户,和牧民同睡一张床,交流又成了一大障碍。南疆基层工作复杂繁冗,加班加点、没有周末是常态。有一段时间,李泽南常常睡不着觉,夜深人静的时候,强烈的孤独感笼上他的心头。他也曾想:“这样的日子真的是有意义的吗?”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守住初心,坚定脚步,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并用毛笔写下“初心”两个大字贴在了卧室的墙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南疆的工作生活,并显得有些得心应手。他说:“除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群众的纯朴热情,自我的调节也非常重要。”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就阅读、写作、练书法、打篮球,让自己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他还和几个同事搭伙做饭,时间长了,这个不会做饭的小伙竟也能烧出几个像样的菜来。李泽南告诉记者:“我们只有把日子过得越普通平常,奋斗才会越持久。”


帮助群众采收核桃


 

“现在取的这些‘经’,以后都会是我工作中的‘法宝’”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李泽南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学习的90后。抵达新疆之后,在三个月的岗前培训中,李泽南攒足了当年高考的劲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朗读维语,白天上课、参观,晚上还与其他同学组织读书会,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他想:“多学些知识以后总能用得着。”

在他的书桌上,一本《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已被他做满了批注,李泽南告诉记者,这本书他已经读了三遍,给了他很多营养。他说:“尽管与知青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但我们与知青希望在基层锤炼、为群众办些实事的信念是一样的。而且总书记青年时不断锤炼和体现出来的强烈使命感、辩证思维能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喜爱读书善于学习的这些特点都值得我们这些基层青年干部借鉴并实践。”

为了尽快适应南疆的工作生活,他的口袋里总装着一个小本,入村走访时,他把自己想用维语表达却不能表达出来的词和句记上,回到单位时再向少数民族同事请教。他还多方拜师,他的好几个同事和乡里的返乡大学生都成了他的老师,他坚持每天向他们学两三个维语单词,每周学三五个短句。他经常主动跟着乡里的站长、所长、村支书、“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长到农户庭院、牧民草场、麦田果林开展工作,主动向他们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学习农业技术和群众工作方法。

平日里,李泽南也非常关心时事政治、政策法规等等,涉猎面广。他所联系的阿依丁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静说:“他爱读书,对扶贫政策把握得比较精准,农牧民都爱听他讲解政策。”大家都夸他爱学习,李泽南笑着说:“现在取的这些‘经’,以后都会是我工作中的‘法宝’”。


和结亲户“阿帕”(妈妈)在一起



 

“与群众真心相交,也会得到群众最真挚的回馈”

李泽南与吐尔逊古丽·阿尤甫家结亲以来,经常给他们送生产生活资料,教他们科学种植技术,为他们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引导他们适应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吐尔逊古丽·阿尤甫的女儿阿娜古丽·阿布都2018年考上大学,临行前,李泽南给她买来行李箱并拿给她400元钱,嘱咐她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后来,李泽南还经常给她买一些书籍,和她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她努力学习国语、学习中华文化和专业知识,将来回到家乡贡献力量。吐尔逊古丽·阿尤甫的儿子吐尔洪·阿布都文化程度不高,在工地开挖掘机,老板故意拖欠工钱,李泽南打电话给老板讲法律讲政策,帮吐尔洪讨回了5000元工资,后来他还经常通过本地同事帮忙给吐尔洪揽活。在一次微信聊天上,吐尔洪对李泽南说:“只要你、我、妈妈还有妹妹,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一起就像是每天都过节一样”。2019年春节,因为工作原因,李泽南没有回湖南过年,吐尔逊古丽·阿尤甫知道后,好几次给李泽南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吃“团圆饭”。大年三十下午,李泽南带着礼物和自己写好的春联来到这位维吾尔族“妈妈”家,和他们一起做饭、一起贴春联、一起看春晚,他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一家人。当天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20多年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所幸仍有家人在。”

李泽南帮助他的柯尔克孜族亲戚木扎尔拜克·买买提一家整理庭院、开挖菜地,并买来葡萄苗、蔬菜苗,和木扎尔拜克一起在院子里种下。现在木扎尔拜克家的庭院干净整洁,葡萄苗节节攀升,蔬菜也是采了一茬又一茬。木扎尔拜克的两个儿子分别在上小学和幼儿园,他给他们送去书包、文具,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给他们买去《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读物,每次去走访都要给两个小孩教上几首古诗,讲上几个故事。

阿依丁村工作队队员李静说:“他是真正地和群众走在一起,真心‘结亲’、真心帮扶,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13岁的柯尔克孜族女孩古丽加马力与外婆相依为命,但却聪明好学,孝顺可爱。在一次走访过程中,偶然了解到了小女孩的情况,便把她记在了心里。一天下午,看到小女孩在昏暗的灯光下蜷着身子趴在炕上写作业,李泽南很是心疼,当即和同事驱车去县里给小女孩买来台灯和小书桌。去年,小女孩考上了内初班,李泽南很为她高兴,并嘱咐她要继续努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小女孩的心里,李泽南带去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食粮。


 

“何因不归去,胸中有天山”

好学、热心、认真、能吃苦、充满正能量,这是与李泽南打过交道的干部群众们对他的一致评价。“他总是带着极大的热情去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是真的热爱这个地方,想干点事。 ”经常在寒暑假“客串”李泽南翻译的大学生木卡代斯·吐尔洪如是说。

亚曼苏柯尔克孜民族乡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边境小乡,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主要居住着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群众,很多老乡一辈子就在这里种地、放牧,甚至连阿克苏地区都没有去过,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李泽南总想着要尽自己的努力去给他们带来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有一次他到所联系的阿依丁村农牧民夜校听课,发现负责教国家通用语言的工作队员发音也不太标准,他主动接过话筒,一遍一遍带着大家朗读,纠正大家的发音。自那以后,他坚持每周至少两个晚上去夜校上课。他给农牧民群众教国家通用语言,讲内地的发展变化,宣传卫生健康知识。现在,他走在阿依丁村的路上,很多群众看到他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用国语称呼他“小李老师”。

一段时间里,李泽南被安排负责乡里的宣传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立足脱贫攻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守边护边、民俗文化等内容撰写新闻稿件向外推介,其中60余篇被地区及以上媒体采用;受到了群众和领导们的好评,并连续两年获得“乌什县对外宣传先进个人”称号。护边员肉孜·萨迪克和两个弟弟继承父业,在别迭里山口守边护边二十余载,李泽南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为了写好这篇报道,他与肉孜·萨迪克同吃同住,坐在摩托车后沿着边境的山路和肉孜他们一起巡逻、放牧,回来后,他撰写的《守好边报党恩》的新闻报道分别在人民网、中国日报、新疆日报等媒体刊登。

在同李泽南的交流当中,记者总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充盈和坚定。记者问及李泽南:“你为什么选择到新疆工作,为什么还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答:“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切身感受到了新疆正处在历史性的变革之中,能见证和参与其中,这是我们这批青年人的幸运,想到新疆越变越好也有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在里面,心里还是会有成就感。”前段时间,李泽南在郴州的同事朋友们问他,到新疆工作后,有没有后悔过,有没有想过回来。李泽南笑而不语,当即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郴城曾为客,相逢每醉还。东江一别后,流水两年间。欢笑情如旧,长忆泪阑珊。何因不归去,胸中有天山。”

顺着自己的梦想走,人生的路上会开出许多的花儿。在新疆追逐青春梦想的路上,李泽南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件纯粹的事,700多个日夜,多少汗水的付出只为建设好祖国边疆出一份力,在李泽南心里,这座被天山雪水滋养的土地早已成为了他的家乡。吹一曲边塞新曲,唱一首青春牧歌,这是李泽南的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