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铭:在韩国和意大利讲述郴州故事

  • 作者:胡丽君
  • 来源:郴州日报
  • 时间:2019-10-30

陈艺铭:在韩国和意大利讲述郴州故事

——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艺铭

□ 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丽君



 

“这里是郴州,一个让世界深呼吸的地方。”不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意大利,她的第一堂课,总会把自己的家乡湖南郴州介绍给不同肤色的学生,播放郴州独具特色的风景美食照片。

她叫陈艺铭,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刚从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回到湘南学院。



 

这里是韩国公立中学

2015年初,26岁的陈艺铭迎来一个人生转折点:她由湘南学院推荐,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的全国遴选,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带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特色”的使命,首站她来到韩国。

韩国彦东中学是首尔附近的一所普通公立初中,陈艺铭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汉语教师、第一个外国人,她要充分展现“文化使者”的风采。

在彦东中学,初三开设正式的汉语课,全体必修,共8个班,每班24-26名学生,几乎都是汉语零基础。

汉语太难学了!“泥好”“堆不起”……这些听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句子,是出自刚学汉语的“歪果仁”之口。学好了汉语,就能进国际化大企业就业,“歪果仁”对此一点也不马虎。

陈艺铭笑称自己是课堂上的“智能复读机”,上课要声音洪亮、表情丰富、情绪饱满,不仅要让学生听到字正腔圆的汉语,模仿自然的语流音变,还要活跃气氛、为课堂增色。

陈艺铭带去的“中国文化符号”小礼物派上了用场:熊猫书签、京剧角色书签、十二生肖剪纸、刺绣零钱袋、青花瓷钥匙扣、脸谱冰箱贴、仿古随身铜镜……陈艺铭在课堂上刮起“中国风”,每堂课上,小组竞赛、提问抢答或者对话表演,学生们主动参与集齐10个图章就能兑换一个小礼物。渐渐的,汉语课成了学生翘首盼望的热门课。

一年下来,陈艺铭十八般武艺玩溜了:说得出外语,教得了汉语;玩得转书画,做得了烹饪;弹得了古筝,也打得转麻将……任期结束,陈艺铭从在韩的近三百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授予的“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荣誉称号。

陈艺铭说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最开心的是听到学生说今天的汉语课很有意思,老师的声音真好听!”

“我们祖国的国粹文化太多,太吸引人!”陈艺铭满满的“文化自信”,要将这份“有意思”变成“有意义”。



 

这里是意大利孔子学院

2017年,湘南学院收到一封来自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发来的派遣函。陈艺铭通过学校与省教育厅推荐以及全国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国家公派出国教师,赴意大利都灵大学孔子学院任教。

在这个浪漫的国度,汉语教学网络在都灵、在皮埃蒙特大区、在地中海城市热那亚,甚至在遥远的西西里岛开枝散叶。除了都灵市区,在平原、山谷间的幽静小城,甚至百里之外童话般美丽的偏僻小镇,也有汉语学习者,每学期参加孔院自设课程的学员逾百。

作为孔院的女老师,陈艺铭更忙了。她调侃自己“静若处子,动若疯兔”,除了课堂教学,她还负责举办各类汉语水平考试,参与策划文化推广活动,组织学生“汉语桥”选拔赛,她辅导的选手连续两年参加大学生“汉语桥”意大利赛区比赛获得了铜奖。她忙碌的身影,也让意大利人看到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专业形象。

“女人最好的状态,是拿得起LV也穿得出地摊货。”陈艺铭脑补了一下孔子学院女教师的正确打开方式,“女神变女汉,女汉变女超”,要“上得讲堂,出得厅堂,下得厨房”。

对意大利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无异于探索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适应意大利语言文化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都灵大学孔院还研发了本土汉语教材《慢慢来》,并被多所学校选作教科书。教师和志愿者也参与了配套录音,学生在听CD时吃惊地发现有陈艺铭的声音。

在意大利,孔院向这里的人民展示了灿若星辰的中国文化瑰宝:民族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用西方经典艺术演绎古老的东方爱情传说;内蒙古马头琴在都灵音乐学院音乐厅奏响草原之声;作家余华与都灵读者见面会现场火爆……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掌声雷动的观众现场,经常让陈艺铭感动到泪流满面。

20193月,中意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习近平总书记给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回信,振奋了意大利汉语师生乃至全球对外汉语圈。一个学生对陈艺铭说:“老师,我也想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

每段课程结束时,学生总会要求“聚餐”,一起动手做中餐。陈艺铭感觉国外的冬天似乎不那么冷、夏天似乎也不那么燥了。





 

这里是郴州,期待与世界牵手

陈艺铭深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谈起在国外推广郴州文化的点滴,土生土长的郴州人陈艺铭记忆犹新。她的课堂,总是与家乡有关。

郴州对外国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更多向往中国的桂林和张家界。陈艺铭就给他们播放东江湖和飞天山的图片,展示大自然的梦幻仙境、鬼斧神工。看到惊叹的外国学生把两地列入旅行目的地,陈艺铭偷偷笑了。

上课时,外国学生都觉得中国非常大,但又不清楚到底大到什么程度?“郴州只是中国一个小城市”,陈艺铭用都灵和郴州作对比,都灵的波河与郴州的郴江河作对比,都灵附近的苏佩尔加山丘与郴州的苏仙岭、王仙岭做对比。

带着学生们剪窗花,挂灯笼,练书法,写福字,穿旗袍,品茶艺,踢毽子……每次都玩不同花样。烹饪课学做年糕,陈艺铭给他们介绍安仁米塑,就像“可以吃的橡皮泥”。快乐没有国界,这些中国孩子从小喜欢的游戏,也从外国孩子眼中的神话变成现实。

她还邀请外国友人来郴州吃鱼粉,告诉他们这是与韩国泡面、意大利面相似而又不同的食品。

“汉语之花开遍全球,郴州有很多文化符号也可以向世界推广,比如昆曲、花鼓戏等,我们要把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座桥梁搭起来,做得更多一些!”回到湘南学院,陈艺铭还有新的期盼。

 

(转载自《郴州日报》20191027日第A2版)

 

 

 编辑:李冰婧 审核: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