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龙:一颗红心向红山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9-11-29

一颗红心向红山

——访我校离退休老师李成龙


 



    李成龙家中客厅的一面墙上,一张毕业照格外引人注目——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与1964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生合影留念,意气风发的李成龙身着军装在照片里显得格外青涩。

    李成龙在毕业时曾向系领导写下决心书:“坚决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

    系领导根据他的决心书和在学院的优秀表现选定了他和其他两个人到8023部队工作。从此,他扎根荒漠戈壁,22年,部队嘉奖三次,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核武器事业。

1966年,李成龙加入中国共产党,用一生践行对党的承诺。

 

保守党的秘密,隐姓埋名报祖国

    8023部队在马兰,马兰是我国核武器实验基地,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试验场在罗布泊戈壁滩,其主要任务是配合我国核武器研究和生产部门,共同进行所有核武器的试验工作。因为部队工作的保密性,李成龙并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所去部队的工作地点、性质、任务。反而觉得自己深受党和组织的信任,心中很有一些自豪感。

    李成龙怀揣一腔报国热情,离开了繁华的北京城,经过三次转车,抵达马兰第一招待所待命,当他听到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心中感到无比高兴,并为能在基地工作感到光荣。当时新分配的大学生要下连当兵锻炼,李成龙被分到基地工兵124团,随连队去核试验场执行任务。待场区所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完成后,1965年,514日,李成龙和战友在核试验场观看了第二次原子弹爆炸,李成龙说:“当时我们心情非常激动,大家欢呼雀跃,并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祖国万岁!’。”

    当记者问及李成龙的大学同学情况,他说:“初到部队人员都要进行保密教育,学习保密手册,要求大家对部队之事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保守住国家的秘密,因此,我与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来往的亲戚也不多。”他的妻子经他人介绍后写了一封信给他,那时正好遇上李成龙外出执行任务,那一封信走了大半年才到李成龙手中。婚后第三年,李成龙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驻地——红山,妻子这才知道丈夫做的什么工作。1986年,李成龙转业到郴州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工作,他只默默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参与祖国核事业工作只字不提。当记者向曾与李成龙在图书馆共事的退休教师李有根说起李成龙转业前的经历时,她感到很惊奇:“我完全不知道李成龙转业前是干什么的,他真能藏啊!”

 

服从党的命令,艰难困苦浑不怕

    李成龙下连队去的核试验场方圆200公里是荒芜人烟的沙漠和戈壁,昼夜温差大,有时狂风裹着沙尘刮得天昏地暗,从食堂打来的饭菜夹杂着沙子,大家住帐篷,几个人洗一盆水,几天洗一次澡。建测试工号,大家不畏劳苦,昼夜赶工并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期间李成龙还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58月,李成龙结束下连当兵锻炼,从新疆马兰来到北京通县保安胡同一号研究所资料处负责核方面的图书情报收集。李成龙大学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他在战友陈长英和李永泰的帮助下尽快熟悉业务,白天照常工作,晚上挑灯学习科技文献搜集、分类、编目等业务知识。

    1967年,研究所整体搬迁到红山。红山位于马兰西北约40公里的天山深处,四面环山,海拔2000多米,远离城市和乡村,与世隔绝,气候干燥,条件艰苦。雨天,喝的是用明矾过滤的河水,新鲜蔬菜很少,一年之中大多吃的是“老三样”——土豆、白菜、萝卜,为了贮存,家家都挖有2米多深的菜窖储菜。李成龙一家,家属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到半斤糖、半斤冻肉、三两油、五斤大米、十斤面粉,其余都是当地非常粗糙的苞谷粉。

    再苦再难,李成龙都坚持了下来,在红山一呆就是22年。

 

忠于党的事业,默默奉献永不悔

    李成龙和战友在场区修路的地方离第一次核爆炸不太远,他还能看到铁塔因核爆而出现的严重弯曲的情景,为了完成任务,顾不上有没有核污染。他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李总是不停地抚摸肚子,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曾因直肠癌动过三次手术,肠子被切了30多公分,因为感染化脓,小肠裸露在外,曾一度瘦到70多斤。多次在生死边缘徘徊也没有让他后悔自己一生的抉择。李成龙回忆:“大约5岁那年,我亲眼看见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并听说鬼子侮辱一名村妇,我对日本鬼子的暴行有种切齿的恨,也因此,我立志要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报效祖国。”1961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报名入伍,并保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圆了自己的军人梦。“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青春无悔,生命无怨。”李成龙说这句话的时,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李成龙是家中独子,1970年父亲病危,为了等他归来,老父亲不吃不喝7天才断气。接到家里频发的急报,李成龙没有回家。不是他不想回家,但从红山到郴州,往返行程超过半月,如果赶回去,也难见父亲最后一面,再者基地工作繁忙他也抽不开身。忠孝不能两全,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成了李成龙一生的遗憾。

    李成龙的妻子说:“马兰是一个做贡献的地方,也是一个流泪的地方。”为了收集核技术方面的情报资料,李成龙顾不得妻子常年忍受高原反应的折磨,顾不得孩子的教育。李成龙的大儿子告诉记者:“在红山,漫漫的荒漠就是幼时的游戏场,对父亲我有过抱怨,但也能理解他,为父亲坚持这份工作的奉献精神而自豪。”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留下了车辙;当荒漠的风沙在天空狂舞时,他的眼神显得不再澄澈。22年,他将一腔热血献给了红山,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但李成龙从不觉得这是牺牲。他说:“党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